Q1:邓小平的科学发展观在当时面临世界新形势下的中国处于什么地位?

何苑民

科学技术在新形势下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处于根本地位,要发展这一事业,就不可能离开科学技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是一个时代命题。邓小平讲科学技术的发展一日千里,这里的科学技术就是指高新科学技术。邓小平立足使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在发展中赢得和世界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思考如何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如何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如何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总起来说就是一句话,“发展才是硬道理”。这个硬道理,就是高新科学技术的发展。

Q2:邓小平的科学发展观对于当时的中国起到了什么作用?

杨智涵

邓小平的科学发展观思想奠定了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基石。科学发展观第一次把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观的核心,使中国和中国社会发展目的更加明确,为新时期中国如何发展指明了方向。--杨智涵

Q3:科技生产的同时也要注重科技伦理教育,那么由此引发思考,我们大学的科技伦理教育课程应该注重哪些点呢?

余文成

工学类专业课程,要注重强化学生工程伦理教育,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大国工匠精神,激发学生科技报国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

农学类专业课程,则要在课程教学中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大国三农”情怀,引导学生以强农兴农为己任,“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树立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意识和信念,增强学生服务农业农村现代化、服务乡村全面振兴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培养知农爱农创新人才。

理学类专业课程,要注重科学思维方法的训练和科学伦理的教育,培养学生探索未知、追求真理、勇攀科学高峰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医学类专业课程,要在课程教学中注重加强医德医风教育,着力培养学生“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医者精神,注重加强医者仁心教育,在培养精湛医术的同时,教育引导学生始终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首位,尊重患者,善于沟通,提升综合素养和人文修养,提升依法应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做党和人民信赖的好医生。

Q4:在知识经济时代,如何理解人才资本是第一资本?

罗欢

人才资本是一种显性社会经济价值,主要影响因素有人才的数量、质量、知识、能力,及贡献大小。

第二种:人才资本是指以人才的数量、质量和知识技能水平、相关工作能力,尤其是具有创造性、创新性的劳动成果以及对人类发展作出较大贡献所显现的一种能力资本,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人才本身,另一方面是社会效益。

第三种:人的智慧、知识、技能等创新性因素,集合人力资本的相关内容形成了人才资本,是对人类做出贡献价值的一种智力资源,其形成的条件是具有一定的人力资本。那些具有较高的管理才能、较强的技术能力、敢于创新、思想紧跟时代步伐、有勇有谋,最终取得最大效益的人才所构成的人力资本也就是人才资本。--罗欢

吴仙海

我认为人才资源资源分为人力资源、自然资源、资本资源、资讯资源4大类。21世纪竞争的焦点是科技与知识的竞争。科技与知识的竞争就是人才(人力资源)的竞争。人力资源已经是推动经济增长、社会发展、企业发展的第一资源。

对人力资源应该遵循以下原则进行管理:

1、互补增值原则

互补增值原则是指充分发挥每个个体的优势,采用协调与优化的办法,扬长避短,使人力资源管理功能达到最优。

互补的形式有:知识互补、能力互补、性格互补、技能互补等。

2、公平竞争的原则

竞争各方遵循相同的规则,公平、公正、公开地进行考核、晋升和奖励的竞争方式,目的是培养和激发人的进取心、毅力和创新精神,使人们全面施展自己的才能,达到服务社会,促进经济发展的目的。

3、系统优化原则。

人力资源系统经过组织、协调、执行、控制,使其整体获得最优绩效的准则

4、能级对应原则

在人力资源管理中,要根据人的能力安排工作、岗位和职位,使人尽其才、物尽其用。

5、激励强化的原则

激发员工动机,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强化期望行为,从而显著地提高劳动生产效率。

6、弹性冗余原则

弹性一般都有一个“弹性度”,超过这个“度”,弹性就要丧失。

人力源管理也是一样。职工的劳动强度、工作时间、工作定额都有一定的“度”,任何超过这个“度”的管理,会使员工身心交瘁,疲惫不堪,精神萎靡。

弹性冗余原则强调在充分发挥和调动人力资源的能力、动力、潜力的基础上,主张松紧合理、张弛有度,使人们更有效、更健康地开展工作。

Q5:我国为什么要重视科技和教育的发展?

简夜明

因为在科技与教育建设中,人力资源建设是关键,而在人力资源建设中应包含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层次人才培养、高层次人才保持和使用、加强终身教育中的科学教育、以及大力开展科普工作等。

首先,教育需要可持续发展,同时教育需要改革,需要为可持续发展的实现而保证有质量的全民教育的实现而进行改革。

在科学能力建设中,最基础和最具战略性的任务是全民科学素质的提高,包括5-18 岁青少年的科学教育。

国民应具备科学素质,首先是个人和国家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科学技术不仅是我们了解世界和我们自身的有力工具,也是强有力的促进人类社会发展的第一生产力。特别是自上世纪五十年代以后,科学技术发展十分迅速,使人类的生活质量、活动范围、通讯方式和生产方式等都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

所以,无论对国家、社会、还是个人而言,掌握科学知识和技术,是能够在知识社会里生存并参与发展的基础,是国家创新能力建设的基础。

肖亿

我觉得当今的世界正处于人类历史上又一个重要的历史转变时期.科学和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经济全球化的推进,使得人类社会正在向以知识为基础的社会转化。

在以知识为基础的社会里,知识不仅成为影响经济的主要因素,而且将广泛而深刻地影响着社会的各个方面,包括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科技和军事等。

例如说,国家和地区应发展什么经济,应采取什么环境保护措施是适当的,等等,不具备一定的科学素质,就无法对这些问题参与讨论和发表意见。

因而,不管我们从事什么职业,就应当要履行公民的义务和权利,参与国家的政治、经济生活决策,就必须具有良好的科学素质。

只有提高了公民的科学素质,才有可能谈论可持续发展中公众的参与,而只有公众参与,才会有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Q6:为什么说科学技术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决定因素?

漆仲黎

第一,科学技术对经济发展起首要的变革作用.现代科学技术广泛渗透到经济活动中,渗透到社会生产的各个环节,决定了它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科学技术不只是使经济在量上即规模和速度上迅速增长,也使经济发生质的飞跃,在经济结构、劳动结构、产业结构、经营方式等方面发生了变革.

第二,科学技术在生产力诸要素中起着第一位的作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科学技术以空前的规模和速度进人生产,使生产力成为一个复杂的体系.在这个体系中,它自身不但直接体现为生产力,而且它作用于其他诸因素,提高劳动者的素质,促进生产工具和生产工艺的进步,扩大了劳动对象的来源和种类,从而成为推动社会生产力的重要力量.

第三,现代科学使管理日趋科学化、现代化.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中,使物的要素和人要素有机结合,即管理是使潜在生产力变为现实生产力的关键.科学技术与经济广泛结合,使得管理成为生产力的重要范畴.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是马克思主义历来的观点.早在100多年前,马克思就说过,机器生产的发展要求自觉地应用自然科学,并且指出:"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使科学与生产力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了.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力,越来越显示出巨大的作用。

Q7:为什么需要学习外来的先进技术

黎佳亿

科学技术是人类共同创造的财富:

首先,科学技术本身没有阶级性。其次,从价值观和大环境的角度来看,不论人们身处何国、信仰如何、是否愿意,实际上已经处在一个命运共同体中。任何科学技术的创新既是对过去所学知识的传承与发扬,又是大环境下演练出的劳动与实践的结果,也终将反馈并服务于大环境。所以,科学技术是人类共同创造的财富。

最后修改:2022 年 04 月 06 日
如果觉得我的文章对你有用,请随意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