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为什么要有 Transformer?

为什么要有 Transformer? 首先需要知道在 Transformer 之前都有哪些技术,这些技术所存在的问题:

  • RNN:能够捕获长距离依赖信息,但是无法并行;
  • CNN: 能够并行,无法捕获长距离依赖信息(需要通过层叠 or 扩张卷积核 来 增大感受野);
  • 传统 Attention

    • 方法:基于源端和目标端的隐向量计算Attention,
    • 结果:源端每个词与目标端每个词间的依赖关系 【源端->目标端】
    • 问题:忽略了 远端或目标端 词与词间 的依赖关系

二、Transformer 作用是什么?

基于Transformer的架构主要用于建模语言理解任务,它避免了在神经网络中使用递归,而是完全依赖于self-attention机制来绘制输入和输出之间的全局依赖关系。

三、Transformer 整体结构怎么样?

  1. 整体结构
  • Transformer 整体结构:

    • encoder-decoder 结构
  • 具体介绍:

    • 左边是一个 Encoder;
    • 右边是一个 Decoder;

此次是图片,手机可能打不开

  1. 整体结构放大一点

从上一张 Transformer 结构图,可以知道 Transformer 是一个 encoder-decoder 结构,但是 encoder 和 decoder 又包含什么内容呢?

  • Encoder 结构:

    • 内部包含6层小encoder 每一层里面有2个子层;
  • Decoder 结构:

    • 内部也是包含6层小decoder ,每一层里面有3个子层

此次是图片,手机可能打不开

  1. 整体结构再放大一点

其中上图中每一层的内部结构如下图所求。

  • 上图左边的每一层encoder都是下图左边的结构;
  • 上图右边的每一层的decoder都是下图右边的结构;

具体内容,后面会逐一介绍。

此次是图片,手机可能打不开

四、Transformer-encoder 结构怎么样?

此次是图片,手机可能打不开

  • 特点:

    • 与 RNN,CNN 类似,可以当成一个特征提取器;
  • 组成结构介绍

    • embedding 层:将 input 转化为 embedding 向量 $X$;
    • Position encodding: input的位置与 input 的 embedding $X$ 相加 得到 向量 $X$;
    • self-attention : 将融合input的位置信息 与 input 的 embedding 信息的 $X$ 输入 Self-Attention 层得到 $Z$;
    • 残差网络:$Z$ 与 $X$ 相加后经过 layernorm 层;
    • 前馈网络:经过一层前馈网络以及 Add&Normalize,(线性转换+relu+线性转换 如下式)

此次是图片,手机可能打不开

  • 举例说明(假设序列长度固定,如100,如输入的序列是“我爱中国”):

    • 首先需要 encoding

      • 将词映射成一个数字,encoding后,由于序列不足固定长度,因此需要padding,
      • 然后输入 embedding层,假设embedding的维度是128,则输入的序列维度就是100*128;
    • 接着是 Position encodding ,论文中是直接将每个位置通过cos-sin函数进行映射;

      • 分析:这部分不需要在网络中进行训练,因为它是固定。但现在很多论文是将这块也embedding,如bert的模型,至于是encoding还是embedding可取决于语料的大小,语料足够大就用embedding。将位置信息也映射到128维与上一步的embedding相加,输出100*128
    • 经过 self-attention层

      • 操作:假设v的向量最后一维是64维(假设没有多头),该部分输出100*64;
    • 经过残差网络:

      • 操作:即序列的embedding向量与上一步self-attention的向量加总;
    • 经过 layer-norm

      • 原因:

        • 由于在self-attention里面更好操作而已;
        • 真实序列的长度一直在变化;
    • 经过 前馈网络

      • 目的:增加非线性的表达能力,毕竟之前的结构基本都是简单的矩阵乘法。若前馈网络的隐向量是512维,则结构最后输出100*512;

五、Transformer-decoder 结构怎么样?

此次是图片,手机可能打不开

  • 特点:与 encoder 类似
  • 组成结构介绍

    • masked 层:

      • 目的:确保了位置 i 的预测仅依赖于小于 i 的位置处的已知输出;
    • Linear layer:

      • 目的:将由解码器堆栈产生的向量投影到一个更大的向量中,称为对数向量。这个向量对应着模型的输出词汇表;向量中的每个值,对应着词汇表中每个单词的得分;
    • softmax层:

      • 操作:这些分数转换为概率(所有正数,都加起来为1.0)。选择具有最高概率的单元,并且将与其相关联的单词作为该时间步的输出

六、传统 attention 是什么?

此次是图片,手机可能打不开

  • 注意力机制是什么呢?

    • 就是将精力集中于某一个点上
    • 举个例子:

      • 你在超市买东西,突然一个美女从你身边走过,这个时候你会做什么呢?
      • 没错,就是将视线【也就是注意力】集中于这个美女身上,而周围环境怎么样,你都不关注。
  • 思路

    • 输入 给定 Target 中某个 query;
    • 计算权值 Score:

      • 计算 query 和 各个 Key 的相似度或相关性,得到每个 Key 对应 value 的权值系数;
    • 对 权值 Score 和 value 进行加权求和
  • 核心:

    • Attention 机制 是对 source 中各个元素 的 value 进行加权求和,而 query 和 key 用于计算 对应 value 的权值系数

此次是图片,手机可能打不开

$L_x=||Source||$代表Source的长度
  • 概念:

    • attention 的核心 就是从 大量信息中 筛选出少量的 重要信息;
    • 具体操作:每个 value 的 权值系数,代表 其 重要度;

此次是图片,手机可能打不开

  • 具体流程介绍

    • step 1:计算权值系数

      • 采用 不同的函数或计算方式,对 query 和 key 进行计算,求出相似度或相关性
      • 采用的计算方法:

        • 向量点积:

        • Cosine 相似度计算:

        • MLP 网络:

    • step 2: softmax 归一化

      • 原因:

        1. score 值分布过散,将原始计算分值整理成所有元素权重之和为1 的概率分布;
        2. 可以通过SoftMax的内在机制更加突出重要元素的权重;
      • 公式介绍

      此次是图片,手机可能打不开

    • step 3: 加权求和

      • 公式介绍:

        • 计算结果 $a_i$ 即为 $value_i$ 对应的权重系数,然后进行加权求和即可得到Attention数值

此次是图片,手机可能打不开

  • 存在问题

    • 忽略了 源端或目标端 词与词间 的依赖关系【以上面栗子为例,就是把注意力集中于美女身上,而没看自己周围环境,结果可能就扑街了!】

七、self-attention 长怎么样?

  • 动机

    • CNN 所存在的长距离依赖问题;
    • RNN 所存在的无法并行化问题【虽然能够在一定长度上缓解 长距离依赖问题】;
  • 传统 Attention

    • 方法:基于源端和目标端的隐向量计算Attention,
    • 结果:源端每个词与目标端每个词间的依赖关系 【源端->目标端】
    • 问题:忽略了 远端或目标端 词与词间 的依赖关系
  • 核心思想:self-attention的结构在计算每个token时,总是会考虑整个序列其他token的表达;

    • 举例:“我爱中国”这个序列,在计算"我"这个词的时候,不但会考虑词本身的embedding,也同时会考虑其他词对这个词的影响
  • 目的:学习句子内部的词依赖关系,捕获句子的内部结构。

此次是图片,手机可能打不开

此次是图片,手机可能打不开

  • 步骤

    • embedding层:

      • 目的:将词转化成embedding向量;
    • Q,K,V 向量计算:

      • 根据 embedding 和权重矩阵,得到Q,K,V;

        • Q:查询向量,目标字作为 Query;
        • K:键向量,其上下文的各个字作为 Key;
        • V:值向量,上下文各个字的 Value;
    • 权重 score 计算:

      • 查询向量 query 点乘 key;
      • 目的:计算其他词对这个词的重要性,也就是权值;
    • scale 操作:

      • 乘以 $\frac{1}{\sqrt{d_{k}}}$;
      • 目的:起到调节作用,使得内积不至于太大。实际上是Q,K,V的最后一个维度,当 $d_k$ 越大, $QK^T$ 就越大,可能会将 Softmax 函数推入梯度极小的区域;
    • Softmax 归一化:

      • 经过 Softmax 归一化;
    • Attention 的输出计算:

      • 权值 score 和各个上下文字的 V 向量 的加权求和
      • 目的:把上下文各个字的 V 融入目标字的原始 V 中
  • 举例

    • 答案就是文章中的Q,K,V,这三个向量都可以表示"我"这个词,但每个向量的作用并不一样,Q 代表 query,当计算"我"这个词时,它就能代表"我"去和其他词的 K 进行点乘计算其他词对这个词的重要性,所以此时其他词(包括自己)使用 K 也就是 key 代表自己,当计算完点乘后,我们只是得到了每个词对“我”这个词的权重,需要再乘以一个其他词(包括自己)的向量,也就是V(value),才完成"我"这个词的计算,同时也是完成了用其他词来表征"我"的一个过程
  • 优点

    • 捕获源端和目标端词与词间的依赖关系
    • 捕获源端或目标端自身词与词间的依赖关系

八、self-attention 如何解决长距离依赖问题?

  • 引言:

    • 在上一个问题中,我们提到 CNN 和 RNN 在处理长序列时,都存在 长距离依赖问题,那么你是否会有这样 几个问题:

      • 长距离依赖问题 是什么呢?
      • 为什么 CNN 和 RNN 无法解决长距离依赖问题?
      • 之前提出过哪些解决方法?
      • self-attention 是如何 解决 长距离依赖问题的呢?

下面,我们将会围绕着几个问题,进行一一解答。

  • 长距离依赖问题 是什么呢?

    • 介绍:对于序列问题,第 $t$ 时刻 的 输出 $y_t$ 依赖于 $t$ 之前的输入,也就是 说 依赖于 $x_{t-k}, k=1,...,t$,当间隔 $k$ 逐渐增大时,$x_{t-k}$ 的信息将难以被 $y_t$ 所学习到,也就是说,很难建立 这种 长距离依赖关系,这个也就是 长距离依赖问题(Long-Term Dependencies Problem)。
  • 为什么 CNN 和 RNN 无法解决长距离依赖问题?

    • CNN:

      • 捕获信息的方式:

        • CNN 主要采用 卷积核 的 方式捕获 句子内的局部信息,你可以把他理解为 基于 n-gram 的局部编码方式捕获局部信息
      • 问题:

        • 因为是 n-gram 的局部编码方式,那么当 $k$ 距离 大于 $n$ 时,那么 $y_t$ 将难以学习 $x_{t-k}$ 信息;
      • 举例:

        • 其实 n-gram 类似于 人的 视觉范围,人的视觉范围 在每一时刻 只能 捕获 一定 范围内 的信息,比如,你在看前面的时候,你是不可能注意到背后发生了什么,除非你转过身往后看。
    • RNN:

      • 捕获信息的方式:

        • RNN 主要 通过 循环 的方式学习(记忆) 之前的信息$x_{t}$;
      • 问题:

        • 但是随着时间 $t$ 的推移,你会出现梯度消失或梯度爆炸问题,这种问题使你只能建立短距离依赖信息。
      • 举例:

        • RNN 的学习模式好比于 人类 的记忆力,人类可能会对 短距离内发生的 事情特别清楚,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人类开始 会对 好久之前所发生的事情变得印象模糊,比如,你对小时候发生的事情,印象模糊一样。
      • 解决方法:

        • 针对该问题,后期也提出了很多 RNN 变体,比如 LSTM、 GRU,这些变体 通过引入 门控的机制 来 有选择性 的记忆 一些 重要的信息,但是这种方法 也只能在 一定程度上缓解 长距离依赖问题,但是并不能 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此次是图片,手机可能打不开

  • 之前提出过哪些解决方法?

    • 引言:

      • 那么 之前 主要采用 什么方法 解决问题呢?
    • 解决方法:

      • 增加网络的层数

        • 通过一个深层网络来获取远距离的信息交互
      • 使用全连接网络

        • 通过全连接的方法对 长距离 建模;
        • 问题:

          • 无法处理变长的输入序列;
          • 不同的输入长度,其连接权重的大小也是不同的;

此次是图片,手机可能打不开

  • self-attention 是如何 解决 长距离依赖问题的呢?

    • 解决方式:

      • 利用注意力机制来“动态”地生成不同连接的权重,从而处理变长的信息序列
    • 具体介绍:

      • 对于 当前query,你需要 与 句子中 所有 key 进行点乘后再 Softmax ,以获得 句子中 所有 key 对于 当前query 的 score(可以理解为 贡献度),然后与 所有词 的 value 向量进行加权融合之后,就能使 当前 $y_t$ 学习到句子中 其他词$x_{t-k}$的信息;

九、self-attention 如何并行化?

  • 引言:

    • 在上一个问题中,我们主要讨论了 CNN 和 RNN 在处理长序列时,都存在 长距离依赖问题,以及 Transformer 是 如何解决 长距离依赖问题,但是对于 RNN ,还存在另外一个问题:

      • 无法并行化问题
    • 那么,Transformer 是如何进行并行化的呢?
  • Transformer 如何进行并行化?

    • 核心:self-attention
    • 为什么 RNN 不能并行化:

      • 原因:RNN 在 计算 $x_i$ 的时候,需要考虑到 $x_1 ~ x_{i-1}$ 的 信息,使得 RNN 只能 从 $x_1$ 计算到 $x_i$;
    • 思路:

      • 在 self-attention 能够 并行的 计算 句子中不同 的 query,因为每个 query 之间并不存在 先后依赖关系,也使得 transformer 能够并行化;

十、multi-head attention 怎么解?

  • 思路:

    • 相当于 $h$ 个 不同的 self-attention 的集成
    • 就是把self-attention做 n 次,取决于 head 的个数;论文里面是做了8次。
  • 步骤:

    • step 1 : 初始化 N 组 $Q,K,V$矩阵(论文为 8组);

此次是图片,手机可能打不开

  • step 2 : 每组 分别 进行 self-attention;
  • step 3:

    • 问题:多个 self-attention 会得到 多个 矩阵,但是前馈神经网络没法输入8个矩阵;
    • 目标:把8个矩阵降为1个
    • 步骤:

      • 每次self-attention都会得到一个 Z 矩阵,把每个 Z 矩阵拼接起来,
      • 再乘以一个Wo矩阵,
      • 得到一个最终的矩阵,即 multi-head Attention 的结果;

此次是图片,手机可能打不开

最后,让我们来看一下完整的流程:

此次是图片,手机可能打不开

换一种表现方式:

此次是图片,手机可能打不开

  • 动图介绍

此次是图片,手机可能打不开

十一、为什么要 加入 position embedding ?

  • 问题:

    • 介绍:缺乏 一种 表示 输入序列中 单词顺序 的方法
    • 说明:因为模型不包括Recurrence/Convolution,因此是无法捕捉到序列顺序信息的,例如将K、V按行进行打乱,那么Attention之后的结果是一样的。但是序列信息非常重要,代表着全局的结构,因此必须将序列的分词相对或者绝对position信息利用起来
  • 目的:加入词序信息,使 Attention 能够分辨出不同位置的词
  • 思路:

    • 在 encoder 层和 decoder 层的输入添加了一个额外的向量Positional Encoding,维度和embedding的维度一样,让模型学习到这个值
  • 位置向量的作用:

    • 决定当前词的位置;
    • 计算在一个句子中不同的词之间的距离
  • 步骤:

    • 将每个位置编号,
    • 然后每个编号对应一个向量,
    • 通过将位置向量和词向量相加,就给每个词都引入了一定的位置信息。

此次是图片,手机可能打不开

  • 论文的位置编码是使用三角函数去计算的。好处:

    • 值域只有[-1,1]
    • 容易计算相对位置。

此次是图片,手机可能打不开

注:

$pos$ 表示当前词在句子中的位置

$i$ 表示向量中每个值 的 index

在偶数位置:使用 正弦编码 $sin()$;

在奇数位置:使用 余弦编码 $cos()$;

十二、为什么要 加入 残差模块?

  • 动机:因为 transformer 堆叠了 很多层,容易 梯度消失或者梯度爆炸

十三、Layer normalization。Normalization 是什么?

  • 动机:因为 transformer 堆叠了 很多层,容易 梯度消失或者梯度爆炸;
  • 原因:

    • 数据经过该网络层的作用后,不再是归一化,偏差会越来越大,所以需要将 数据 重新 做归一化处理;
  • 目的:

    • 在数据送入激活函数之前进行normalization(归一化)之前,需要将输入的信息利用 normalization 转化成均值为0方差为1的数据,避免因输入数据落在激活函数的饱和区而出现 梯度消失或者梯度爆炸 问题
  • 介绍:

    • 归一化的一种方式
    • 对每一个样本介绍均值和方差【这个与 BN 有所不同,因为他是在 批方向上 计算均值和方差】
  • 公式
BN 计算公式

此次是图片,手机可能打不开

LN 计算公式

此次是图片,手机可能打不开

十四、什么是 Mask?

  • 介绍:掩盖某些值的信息,让模型信息不到该信息;
  • 类别:padding mask and sequence mask

    • padding mask

      • 作用域:每一个 scaled dot-product attention 中
      • 动机:

        • 输入句子的长度不一问题
      • 方法:

        • 短句子:后面 采用 0 填充
        • 长句子:只截取 左边 部分内容,其他的丢弃
      • 原因:

        • 对于 填充 的位置,其所包含的信息量 对于 模型学习 作用不大,所以 self-attention 应该 抛弃对这些位置 进行学习;
      • 做法:

        • 在这些位置上加上 一个 非常大 的负数(负无穷),使 该位置的值经过 Softmax 后,值近似 0,利用 padding mask 标记哪些值需要做处理;
    • sequence mask

      • 作用域:只作用于 decoder 的 self-attention 中
      • 动机:不可预测性;
      • 目标:sequence mask 是为了使得 decoder 不能看见未来的信息。也就是对于一个序列,在 time_step 为 t 的时刻,我们的解码输出应该只能依赖于 t 时刻之前的输出,而不能依赖 t 之后的输出。因此我们需要想一个办法,把 t 之后的信息给隐藏起来。
      • 做法:

        • 产生一个下三角矩阵,上三角的值全为0,下三角全是 1。把这个矩阵作用在每一个序列上,就可以达到我们的目的

sequence mask 公式

注意力矩阵, 每个元素 $a_{ij}$ 代表 第 i 个词和第 j 个词的内积相似度

下三角矩阵,上三角的值全为0,下三角全是 1

注:

在 decoder 的 scaled dot-product attention 中,里面的 attn_mask = padding mask + sequence mask

在 encoder 的 scaled dot-product attention 中,里面的 attn_mask = padding mask

十五、Transformer 存在问题?

  • 引言

    • 居然 Transformer 怎么厉害,那么 是否也存在不足呢?
    • 答案: 有的
  • 问题一:不能很好的处理超长输入问题?

    • 介绍:Transformer 固定了句子长度;
    • 举例:

      • 例如 在 Bert 里面,输入句子的默认长度 为 512;
    • 对于长度长短问题,做了以下处理:

      • 短于 512:填充句子方式;
      • 长于 512:

        • 处理方式一:截断句子方式(Transformer 处理方式);
        • 处理方式二:将句子划分为 多个 seg (Vanilla Transformer 处理方式);

          • 思路:

            • 将文本划分为多个segments;
            • 训练的时候,对每个segment单独处理;
          • 问题:

            • 因为 segments 之间独立训练,所以不同的token之间,最长的依赖关系,就取决于segment的长度 (如图(a));
            • 出于效率的考虑,在划分segments的时候,不考虑句子的自然边界,而是根据固定的长度来划分序列,导致分割出来的segments在语义上是不完整的 (如图(a));
            • 在预测的时候,会对固定长度的 segment 做计算,一般取最后一个位置的隐向量作为输出。为了充分利用上下文关系,在每做完一次预测之后,就对整个序列向右移动一个位置,再做一次计算,这导致计算效率非常低 (如图(b));

        此次是图片,手机可能打不开

        • 处理方式三:Segment-Level Recurrenc ( Transformer-XL 处理方式);

          • 思路:

            • 在对当前segment进行处理的时候,缓存并利用上一个segment中所有layer的隐向量序列;
            • 上一个segment的所有隐向量序列只参与前向计算,不再进行反向传播;

此次是图片,手机可能打不开

  • 问题二:方向信息以及相对位置 的 缺失 问题?

    • 动机:

      • 方向信息和位置信息的缺失,导致 Transformer 在 NLP 中表现性能较差,例如在 命名实体识别任务中;

        • 举例:

          • 如下图,“Inc”单词之前的词很有可能就是机构组织(ORG),“in”单词之后的词,很有可能是时间地点(TIME);并且一个实体应该是连续的单词组成,标红的“Louis Vuitton”不会和标蓝的“Inc”组成一个实体。但是原始的Transformer无法捕获这些信息。

此次是图片,手机可能打不开

  • 解决方法:

  • 问题三:缺少Recurrent Inductive Bias

    • 动机:

      • 学习算法中Inductive Bias可以用来预测从未遇到的输入的输出(参考[10])。对于很多序列建模任务(如需要对输入的层次结构进行建模时,或者在训练和推理期间输入长度的分布不同时),Recurrent Inductive Bias至关重要【可以看论文The Importance of Being Recurrent for Modeling Hierarchical Structure
  • 问题四:Transformer是非图灵完备的: 非图灵完备通俗的理解,就是无法解决所有的问题

    • 动机:

      • 在Transformer中,单层中sequential operation (context two symbols需要的操作数)是$O(1)$ time,独立于输入序列的长度。那么总的sequenctial operation仅由层数$T$决定。这意味着transformer不能在计算上通用,即无法处理某些输入。如:输入是一个需要对每个输入元素进行顺序处理的函数,在这种情况下,对于任意给定的深度$T$的transformer,都可以构造一个长度为 $N>T$;
  • 问题五:transformer缺少conditional computation

    • 动机:

      • transformer在encoder的过程中,所有输入元素都有相同的计算量,比如对于“I arrived at the bank after crossing the river", 和"river"相比,需要更多的背景知识来推断单词"bank"的含义,然而transformer在编码这个句子的时候,无条件对于每个单词应用相同的计算量,这样的过程显然是低效的。
  • 问题六:transformer 时间复杂度 和 空间复杂度 过大问题

    • 动机:

      • Transformer 中用到的自注意力与长度n呈现出$O(n^2)$的时间和空间复杂度
    • 解决方法:

十六、Transformer 怎么 Coding?

最后修改:2022 年 03 月 20 日
如果觉得我的文章对你有用,请随意赞赏